2024年已然定格。于充电行业而言,时光流转中,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年,无论是发展进程,还是基本经验以及前景展望,站在客户、企业和行业的角度,充换电产业链上游企业也一定实现着技术、管理和产品的整体升级,行走在实力焕新的新征程。而新的一年,作为行业变革的忠实记录者与推动者,充换电产业链生产企业也必然继续热烈生长。
从2024年的经历谈起,打破现状迎接挑战,展望2025年的新氛围和新机遇。充换电研究院特发起“能量回响--岁末专访系列”,企图通过问答形式,带大家看到、听到、感受到不同的年度心声。
Q1: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企业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京能新能源会用哪三个词?
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京能新能源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如兆瓦级液冷超充,实现了1000V电压、1000A峰值电流,单枪充电功率达兆瓦级,这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满足了未来快充需求。此外还推出了1.6MW工程机械专用分体充电堆、全矩阵柔性分配产品、全系V2G产品等;
京能新能源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也覆盖了众多领域,在不同场景下都有精准布局。如高原、平原、城市、山区、矿区、港口、铁路枢纽、高速服务区、物流园等。
高层团队还前往匈牙利、希腊、罗马尼亚、瑞典、德国等国家深入考察,去了泰国、德国、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参展,并和德国、瑞典、土耳其、阿联酋、沙特、阿曼等国家达成深度合作意向。目前,京能的充电桩产品已确定进入了泰国、印尼、南美等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全球化的市场版图。
❶湖北瑞能工厂投产:位于湖北咸宁的瑞能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集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于一体,专注研发生产高端微电网产品。
❷打造多领域示范项目:打造湖南省首座光储充放检一体化示范站,在鹳雀楼景区打造了山西省最大的公共充电站项目,在银昆高速宁夏段打造了60台直流快充充电桩矩阵,在新疆哈密淖毛湖矿区布局 320kW 一体式工程机械专用充电桩……
❸自研自产的液冷超充在华北、内蒙、珠三角、西南、西北、华中等多个城市的规模化落地使用,可长时间保持稳定的600kW输出,让充电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❹海外市场拓展成果斐然:董事长率高层团队考察欧洲多国,带动巴尔干及北欧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前往国外参展,与多个国家的客户达成深度合作意向。
❺荣获多项荣誉:再次获得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认证,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入选湖南省多项工业相关名单,获评 “绿色工厂” 称号,斩获 “2024 年度新能源行业十大领军企业” 等众多荣誉。
Q3:2024年,京能新能源推出了哪些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有哪些核心亮点?对于充换电设施设备的生产加工或场站运营,有哪些突破性和增量性的改变?
京能新能源:2024年京能新能源创造性地研发出了行业领先的兆瓦级液冷超充,实现了高达1000V的电压以及1000A的峰值电流,单枪充电功率突破至兆瓦(1000kW),树立了未来技术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标杆;
在工程机械充电领域,京能新能源率先推出了1.6MW工程机械专用分体充电堆,精准契合工程机械绿色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升级了全矩阵柔性分配产品2.0版,智能化柔性分配,效率曲线最优算法,让充电模块尽可能工作在最高效率区间,明显提升整站充电效率;成功开发出全柔箱变集成化充电堆系列新产品,高度集成化设计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设备占地面积和现场调试工作量。
此外还开发出了20kW-120kW的全系V2G产品,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的深层次地融合互动。
针对海外市场,则陆续开发出带有超大广告屏、信用卡支付、海外OCPP平台,自动收线kW一体式直流充电桩、欧标142kW三枪交直流充电桩、美标640kW分体充电堆等产品,满足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多样化需求。
Q4:目前,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京能新能源比较关注哪些技术发展趋势?
❶液冷超充技术:10 年以上的长寿命使充电设备与线缆及工程土建生命周期匹配,帮助运营商实现收益及商业回报确定性,不挑场景,可广覆盖,为车主提供无忧充电体验,适应多种复杂环境下的充电需求,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
❷群充技术:在公共快充和专用充电场景中成为主流,采用动态功率分配和群管群控模式。比如公交、物流等专用场景,能根据不同车辆需求灵活分配功率,避免大规模充电对电网冲击,还可实现能源 “调峰调频” 等灵活调度,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增强企业在公共和专用充电领域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❸全柔技术:京能新能源成功开发出全柔箱变集成化充电堆系列新产品,高度集成化设计提高了空间利用率,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设备占地面积和现场调试工作量,适应不一样场景下的充电设施建设需求,尤其在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具优势。
❹智慧云平台:随着充电网技术成熟,将通过小微传感器、高性能网关和 AI 云平台实现设备精准监控、预防性维护和故障快速修复。有助于运营商更广泛、低成本地覆盖充电设施,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稳定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
Q5:充换电行业发展至今,相关生产企业众多,市场几近白热化的竞争势态,对于京能新能源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围绕核心竞争力,在渠道和品牌层面,京能新能源是否有遵循的“黄金法则”?
京能新能源:面对充换电行业几近白热化的竞争态势,京能新能源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坚守产品质量与服务体验的核心优势。
在充换电行业步入高度竞争、价格战趋于白热化的当下,产业链的上下游有相当多的企业陷入了价格漩涡之中,这无疑对企业的利润空间构成了严峻挑战。探究同行价格战频发之根源,公众对于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认知普及不足是主要的因素之一。众多车主难以形成对某一充电桩品牌的绝对忠诚,往往依据充电站的价格上的优势做出选择,这一消费习惯极易促使运营商在初期建设时便以价格为首要考量,而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核心价值。
诚然,从短期来看,低价策略或许能够迅速吸引消费的人关注;但从长远来看,唯有过硬的品质与服务才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也是京能新能源的初心所在。所以京能新能源从未过度卷入“价格战”的漩涡,而是将主要精力聚焦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服务体验的优化。
京能新能源秉持“铸一流品质,创百年品牌”的愿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质量控制手段,如内部推行的6S生产流程、数字化ERP系统,严格执行溯源管理,以及与湖南大学、省级质检院等外部机构的深度合作,确保充换电产品的卓越品质。
在服务层面,京能新能源拥有一支近百人的专业售后工程师团队,能保证在全国各省市县乡镇实现2小时内的快速响应,以高效、专业的服务赢得客户信赖;在渠道管理方面,我们将持续优化渠道布局、强化渠道管理,确定保证产品与服务的顺畅传递;在品牌塑造方面,公司热情参加行业展会,高层亦在各类专业峰会上积极发声、建言献策,通过多维度的品牌传播策略,不断的提高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我们相信,当品质、服务、渠道、品牌四驾马车并驾齐驱、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时,自然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同行与大型客户主动寻求合作,一同推动充换电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Q6:2025年,京能新能源对合作伙伴有哪些新合作政策?会给予运营商或合作伙伴哪些支持?
京能新能源:步入2025年,京能新能源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为合作伙伴提供更丰富和创新的合作模式。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的创新与合作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京能新能源不仅将维持现有的设备直销、EPC(设计、采购、施工)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ODM(原始设计制造)模式、OEM(原始设备制造)模式、共投共建、经销代理、兜底运营以及资源置换等多元化合作模式,更将在此基础上,推出一系列旨在深化合作、提升效率的新政策。
具体而言,京能新能源将针对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需求,提供更定制化的支持。在技术层面,我们将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高效、智能的新能源设备,并通过技术培养和训练和技术分享,提升合作伙伴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我们将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资源,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市场拓展机会和客户资源,助力其业务增长。
此外,我们还将在金融服务、运营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给予合作伙伴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在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将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为合作伙伴提供灵活多样的融资方案,降低其资金压力。
Q7:如果用3个关键词概括2024年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发展,您会用哪三个?请作详细阐述。
结构性失衡凸显: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已达到1235.2万台,这一数字看似庞大,却难以掩盖其内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公共充电桩数量虽突破346万台,但直流充电桩占比不足一半,仅为157.5万台。而在这之中,工程机械专用的240kW以上的充电桩更是凤毛麟角,仅有11万台。
这种结构性短缺与电动工程机械市场的迅速增加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以电动重卡为例,仅是2024年1~11月,我国电动重卡就累计销售66814辆,同比大涨138%。
在此背景下,京能新能源积极作为,截至2024年10月31日,已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精心布局1349座重卡充电场站,配备5523台320kW以上一体式充电桩,为缓解结构性短缺、推动交通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但仅靠京能新能源一家公司的力量,也仅是杯水车薪。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亟待整个充电设施行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以推动交通的绿色转型进程。
兆瓦超充元年开启:很多新能源车主都听说过“一秒一公里”的液冷超充宣传语,事实上,京能新能源的液冷超充今年也确实在河南、内蒙古、四川、重庆等地规模化落地使用。但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速度不再局限于“一秒一公里”了,更快的单枪可达到1000kW的兆瓦超充的概念被提出。尤其是在2024下半年,包括京能新能源在内的多家企业如盛弘、深圳科华、星星充电、绿能慧充等纷纷推出兆瓦级超充。华为数字能源也计划在2025年推出兆瓦超充物流干线。这一系列动作不仅预示着大功率充电技术的爆发,更预示着未来几年充电基础设施向更高效、更快速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县域下沉市场崛起:2024年,县域市场成为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渗透率明显提升,从2022年的4%增长至2023年的17%,县域市场的潜力巨大。京能新能源也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格外的重视县域市场布局,我们有高层带领团队专门去攻下沉市场,成功获得了多个县的“百县千站万桩”试点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Q8:如今各方政策都在关注充电基础设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产品、研发、服务等等方面,京能新能源会聚焦做哪些事?
京能新能源:京能新能源作为行业领先的一站式光储充放换检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深感责任重大,并致力在多重维度上贡献力量。
在产品方面,我们致力于提供高质量、高性能的充电设施。我们的产品线涵盖了充电、充换电、光储充、智慧云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全球用户更好的提供绿色、环保、安全、便捷的能源产品和服务。我们注重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达到最高标准。
在研发方面,京能新能源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和先进的研发设施,不断投入资源进行研发技术和创新,致力于推动充电设施行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在大功率充电技术方面,我们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高效能、高安全性的兆瓦级超充设备。
而且持续在工程机械充电领域深耕,我们的大功率充电桩产品已经大范围的应用于:日喀则加乌拉山、芒康318茶马古道、波密通麦天险、青海格尔木等高原地区数十个搅拌站配套充电站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阿克苏等矿区充电场站;河北曹妃甸港、浙江宁波舟山港等全球知名港口大功率重卡充电站项目;津西钢铁、湖南钢铁等国内龙头钢铁企业充电站配套项目……
在服务方面,京能新能源注重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和满意度,提供全方位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包括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维管理等所有的环节。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快速响应机制,确保能够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Q9:怎么样看待充电行业的发展脉络?京能新能源认为当下的市场发展处于何种阶段?展望未来,市场还将迎来哪些机遇与挑战?
京能新能源:充电行业的发展脉络清晰且充满了许多活力,它紧密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崛起。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萌发之初,充电行业便以满足基本的充电需求为导向,起步于政府主导的市场环境,彼时充电桩数量稀少、分布零散且功率较低,主要集中布局于一线城市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相比来说较高的区域。
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张,充电行业逐步迈入成长阶段,公共充电桩数量稳步增长,并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渗透。在此过程中,民间资本不断涌入,充电技术也迎来了革新,快充、超充技术崭露头角,更好地适配了消费者日渐增长的“快速补能”需求。
同时,行业标准的逐渐完备也促进了不一样的品牌充电桩之间的兼容性提升,为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充电行业更是加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充电场景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公共停车场、居住小区延伸至高速服务区、矿区、工业园区等特殊场景,满足各类电动车辆的充电需求,而且充电与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深层次地融合也催生了“光储充放检”一体化等新型模式,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与灵活调度,逐步推动了充电行业的繁荣发展。
当下的充电市场发展正处于迅速增加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覆盖率在不断的提高,基本能够很好的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部分竞争者开始退出市场,行业洗牌速度加快。同时,充电行业也在经历着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这包括技术的升级、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产业链的整合等。
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爆将带动充电需求的刚性增长,尤其是电动汽车在县域下沉市场的潜力巨大,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以及政策扶持,县域充电桩建设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为企业开辟广阔的新市场空间;
❷技术创新仍将是核心驱动力,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突破,如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临近,与之相匹配的更高功率、更智能的充电技术有望迎来新的爆发点,提前布局研发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之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❸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各国纷纷出台绿色能源政策,国际市场对充电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中国充电企业 “出海” 提供了绝佳契机,助力企业拓展海外版图,提升国际影响力。
❶技术研发难度加大,虽然目前超充等技术取得一定进展,但要实现更高功率、更安全、更高效的充电技术,攻克散热、电池使用寿命影响等诸多难题仍需大量投入与长期攻关;
❷成本控制压力,高端充电研发技术、高品质设备制造以及大规模的充电桩建设与运维都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性价比,是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❸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中国企业 “出海” 面临着与当地品牌以及其他国际巨头的竞争,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市场需求差异较大,如何因地制宜地调整策略,快速适应海外市场,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