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晓俪 记者 王文坛)有人说,古都开封的前史,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与黄河“相爱相杀”的黄河史。此言并不过火,开封的“城摞城”奇迹,实则是因黄河一次次决口而形成遗患的血泪现实。
黄河前史上五分之一的决口,产生在开封境内。“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史书上的这一句话,道出了黄河决口给开封形成的遗患之最……
9月19日下午,“何故我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扬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开封市区北部的黄河岸边,了解开封的黄河往事与安澜新篇。
这儿的黑岗口记事广场,叙述着过往的洪水祸殃;林则徐治河广场与林公堤,展示着古代的治河往事;左公柳与系列防洪工程及监测系统,则叙述着开封的黄河办理新篇章。
近年来,跟着防洪工程系统、防洪预警监测系统的树立,黄河安全度汛有了保证,黄河持久安澜不再是希望。
走进黑岗口记事广场,一组数字雕塑当即扑入眼皮,它记录着开封前史上三次大决口的年份。
1636年,即明崇祯九年六月,黄河在黑岗口溃堤,居民颠沛流离;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黄河在朱家寨、马家口相继决口,开封全城被淹,水深数丈,逝世30多万人;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黑岗口4天涨水2.34米,邻近决口达17处,河南、山东、安徽24州县被淹。
在黑岗口记事广场,开封榜首河务局局长江浩,向咱们明晰地叙述了开封段的险峻状况。
黄河自郑州桃花裕起,开端步入下流,黄河开封段正处于黄河下流,“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是典型的地上悬河与“豆腐腰”河段。”
依据史料记载和揭露数据,从先秦时期的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多达1590次。其间,在开封决口338次,较大改道26次。
开封境内黄河决口次数,占到了黄河悉数决口的五分之一还多,是黄河下流其它堤防均匀决口的30倍。
因而,清代傅泽洪主编、成书于雍正年间的水利文献《行水金鉴》,系统收录了历代黄河等水系的办理史料,《行水金鉴》卷九·河水篇的总结道:“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
黑岗口记事广场上,“数字造型”反面的开封黄河淤积层模型,令人触目惊心,它直观呈现着开封“城摞城”奇迹的沉痛成因。
站在淤积层模型前,开封榜首河务局局长江浩,一脸凝重地叙述了开封三次大决口的沉痛前史……
三个数字模型代表了黑岗口三次大的决口年份,数字模型正面是对决口事情的扼要介绍,反面是前史材料的文字记载。
榜首次大决口产生在明崇祯九年,即1636年。黄河在黑岗口溃堤,明巡按御史杨绳武堵复决口,黑岗口自此成为闻名险工。
第二次大决口产生在明崇祯十五年即1642年,这是黑岗口前史上最严峻的一次决口。其时李自成攻击开封,起义军久攻不下,明守军也攻不出来,后来黄河相继在朱家寨、马家口决口。
如果说榜首次决口是天灾,这一次决口是典型的人祸,据前史记载,其时开封城有37万居民,洪流往后仅剩3万余人,开封市除铁塔等高的建筑物之外悉数被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下,开封城被抛弃了80多年才从头建造启用,两年后明王朝也正式毁灭。
第三次大决口产生在清乾隆二十六年的1761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产生大洪水,黑岗口4天涨水2.34米,黑岗口邻近决口17处。据有关考证,花园口断面洪峰流量为32000立方米/秒,这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最大的洪水之一。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黄河在这儿的每一次变迁,都关系着这座城市的兴衰。
巍巍石碑的底座上,端端刻着一首楷体的五言长诗,“安澜”二字,正是出自林则徐这首《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诗作,且选用了原文原书体,更显直观、生动。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林则徐出任湖北布政使,在京城重逢老友两淮盐运使王凤生。
林则徐赋诗一首,表达对王凤生治河功劳的欣赏,其间“河朔黄流长,安澜岁历四”,“安澜”二字寄托了林则徐对黄河国泰民安的希望。
11年后,道光二十年(1841年)夏,黄河流域遭受继续暴雨,在开封张湾决口,导致河南、安徽两省5府23州县被淹。开封城内水深3~4米,郊外一片汪洋。
在这样的布景下,在遣戍伊犁途中的林则徐接到了指令,前往开封帮忙阻塞张湾决口。至次年二月,总算堵口成功。在这期间,林则徐率众修筑了8756米的黄河大堤。《清史稿·河渠志》记载:“林则徐治河,筑月堤以固缕堤,防漫溢之患。”
何谓月堤?月堤是在原有主堤的背水一侧(即远离河水的一面),运用原有堤堰为根底,向陆地一侧让步一段距离,再建筑的一道弧形堤堰。月堤的两头都与主堤相连,从空中俯视,主堤和月堤一起围合出一个半圆形的区域,形状酷似一弯月亮,因而得名“月堤”。
月堤的规划表现了“以空间换安全”的治水才智,林则徐除了闻名的虎门销烟外,终身督办过黄河、运河、长江、淮河等多处水利工程。他建筑“月堤”正是其专业治水思维的表现。
当河段呈现堤防单薄、屡有险情时,选用建筑月堤的方法,是一种十分科学、牢靠且经济有用的工程办法,完美地展示了其有备无患、两层稳妥的治水理念。
一起,在林则徐掌管下,其时还修筑了柳园口险工39坝至41坝,在坝下堵口合龙,然后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个州县800里泛区公民的疾苦。
为留念林则徐治黄功劳,开封公民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林公堤”。2025年,“林公堤”被黄委会列为黄河水利遗产。
现在,这段“林公堤”仍是黄河下流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看护开封黄河的安澜。
在林则徐治河广场上,现在矗立着一座高8.756米的林则徐雕像。这个高度,呼应着林则徐建筑的8756米黄河大堤的长度。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黑岗口险工,历经无数次抢险整修、加高改建,现在渐渐的变成了看护黄河安澜的重要屏障。
生态廊道、文明广场、普法长廊,在黄河岸边逐步铺开,叙述着开封这座城市的千年往事。
黄河开封河务局相关负责人潘佳良介绍说,近年来,他们继续完善防洪工程系统,坚持零缺点办理理念。现在,“十四五”防洪工程16处建造项目悉数竣工,且悉数经过投入到正常的运用中检验,并移送运转办理单位。
一起,河务部分夯实度汛要害要素,完结132道坝的根石勘探、14处水毁修正和暂时度汛处置项目。
当地组成防汛抢险专业队伍5支,储藏石料22万立方米,参与“任务—2025开封防汛应急归纳演练”。
依据介绍,开封市充沛的运用“人防+技防”手法,做好工程巡查防卫,科学处置8处工程47道坝险情93次,保证工程安全和滩区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开封市发挥防洪工程和治黄场所的载体功用和引领效果,以堤防建造、精品工程、生态廊道建造为要点打造轴向贯穿的黄河工程与文明交融示范带。18处防洪工程与文明交融点当选黄委十大主题线路,东坝头、黑岗口当选河南省文明旅行“黄河廊道·畅游之旅”精品线路。
现在,从黑岗口提灌站中流出的黄河水,正连绵不断浇灌着脚下这片名为水稻乡的土地。
从前的害河,现在成了利河。“百里不见炊烟起”的惨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花香里说熟年”。